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

* 蝦米! 腸子也會長結核菌 (診斷)


作者:吳文傑
(版權屬吳文傑醫師所有,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)

腹部結核病診斷

*胃腸道結核

內視鏡檢查的診斷率為41-43%,可以分成三種主要型態,第一型為「潰瘍性病兆」最常見(60%),病患多為免疫不全或受抑制的情形,病兆為單一線形或環形黏膜淺層潰瘍,其底部不平,周堤隆起合併附近粘膜潮紅及呈結節狀,假性息肉形成及管腔狹窄亦為診斷表徵,此型病程較嚴重且有較高的死亡率。

第二型為「增生型病兆」(10%),好發於免疫力正常或增強的病患,病兆為纖維化、結痂及像腫瘤般的表現。第三種則為「混和型病兆」(30%),表現則介於前兩型之間。

內視鏡合併微生物以及病理切片檢查的診斷率為60%,合併聚合酵素連鎖反應技術可提高病理診斷率。腸道結核的組織切片呈現是以肉芽腫為主,乾酪性壞死則不像淋巴結結核一樣常見。而且潰瘍通常不會侵犯肌肉層,約三分之一的病人可藉由Ziehi-Neelsen染色看到結核菌體。

聚合酶連鎖反應(PCR)可於數小時內偵測少於10隻的結核菌數,但現階段仍無法取代傳統之塗片耐酸性染色及培養,特別是藥物感受性試驗。結核菌皮膚試驗對於診斷幫助不大,因為陽性無法證明感染的狀態,並在老人以及HIV病患會出現偽陰性。

臨床鑑別診斷中,克隆氏症除了沒有病原體外,內視鏡表現與消化道結核類似,如何鑑別兩者的重點如下:

(1) 克隆氏症較常見縱行以及裂隙狀潰瘍,與腸結核的環形潰瘍不同

(2) 腸結核若侵犯迴盲瓣,通常是包括迴盲瓣的迴腸端以及結腸端兩面,並引起嚴重變形,但克隆氏症較少見

(3) 腸結核經抗結核藥物治療後病兆會大為改善,但克隆氏症則不會

(4) 克隆氏症較少伴隨其他器官的侵犯,且較常併發出血及膿瘍的情形

*肝結核的診斷

肝結核根據Rolleston的分類可以分為栗粒型以及局部型兩種,而這兩種又可以再分為瀰漫型以及結節型,結節型很難與腫瘤或膿瘍區分,高雄長庚報告約占臨床病例90%,而在高雄榮總的報告則是以瀰漫型為主(73%)。當中很難由臨床表現作確診,組織切片仍為主要診斷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