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

* 蝦米! 腸子也會長結核菌 (簡介)


作者:吳文傑
(版權屬吳文傑醫師所有,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)

第三類法定傳染病的結核菌感染可分為肺結核以及肺外結核,然而肺外結核因病例數少且病兆較難評估,臨床早期診斷困難。腹部結核包括消化道結核、結核性腹膜炎以及其他腹內器官感染,對消化科醫師而言是相當重要。當中消化道結核約占肺外結核病人的4.2%。

結核菌的介紹

人的結核病通常由屬於分枝桿菌屬(GenusMycobacterium)的結核菌(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) 引起。結核菌屬於好氣菌(strict aerobes),是長1~10 μm,寬0.2~0.7 μm而略為彎曲的細長桿菌,並無鞭毛、芽胞以及莢膜。其細胞壁富含脂質而會妨礙色素的通過而不易染色,但分枝桿菌一旦染色,也不易被強酸脫色,故又稱耐酸菌(acid-fast bacilli)

結核病概述

根據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,全球約860萬的新診斷結核病患者,死亡人數高達130萬人。而台灣在2012年中也將近有12,338個新病例(約每十萬人口53),以高雄市最高(16%),而新北市(15%)次之,以發生率而言,男性比女性高(7:3) ,年紀>65歲的老年人比年輕人高,發生率約每十萬人口 250人,社會階層低的比社會階層高的高,死亡人數則為626人。

雖現今在防治結核病的「都治計畫」上相當努力,但因外籍移民工作者以及HIV 患者的增加,結核菌感染仍高居台灣發生率以及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。

在盛行率低的歐美國家,結核病的發生大多由舊的病灶再活化;反之,在盛行率高的地區則由外在的感染而來。與傳染性肺結核病人親密接觸的家人,約30%受到感染。結核菌再度活化而發病的機率約510%,以第1年的危險性最大,約50%會在感染後的前5年發病。

腹部結核病的好發部位

結核菌感染可根據病兆分為肺結核及肺外結核,2011年在台灣肺外結核個案數僅為10%,當中較常見的部位為肋膜積水(38.9%)、淋巴結核(14.4%)、骨及關節結核(8.9%)以及結核性腦膜炎(5.5%)

而消化道結核僅約有4.2%,而且大都合併有肺結核(72.8%)的情形,相對地在嚴重的肺結核感染病患也高達55-90%併發腹部結核。腹部結核除了消化道結核外,也包括了感染腹部其他器官的病例,如結核性腹膜炎、小腸繫膜淋巴結結核以及肝膽胰結核等。

在北台灣腹部結核以消化道結核為主(77.3%),與西方的情形相符(66-75%)。但在南台灣的情形則是結核性腹膜炎(62-90%)為腹部結核最常見的部位,消化道結核(28.5%)則為第二常見的部位。病人主要是經由吞下含菌體的痰液或是奶製品而得到腹部結核。

至於消化道結核是以終端迴腸與迴盲部為最常見的部位,約占有75%之多,原因可能是該部位有相對性的生理滯留、較中性的ph值環境、吸收力較強以及淋巴組織豐富。其餘依好發程度為升結腸、空腸、盲腸、十二指腸、胃、食道、乙狀結腸、直腸。

肝結核在高達50-80%肺結核死亡的患者中被發現,主要是栗粒性結核經由肝動脈將結核菌帶入肝臟引起肉芽腫性肝炎。單純侷限在肝臟結核則是相當少見,高雄長庚過去的報告約有40%為侷限肝臟感染,而腸結核經肝門靜脈散播則是主要路徑。